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2025“对话·知音”文明对话国际日主题活动
       以音为媒,传递中华智慧。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让越南青年学子多维度、沉浸式体验中国音乐和诗歌的魅力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促进中越民心相通,6月5日,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对话·知音”文明对话国际日主题活动在越南河内成功举行。此次活动以“超越国界,连接心灵——用音乐与世界对话”为主题,旨在架设一座以乐韵为梁的文化之桥,充分激活这一情感交融、心意相通的“对话”平台,推动中越乃至世界不同文明平等互鉴,共同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交响。


       活动伊始,越南河内工业大学学生依凤怀抱琵琶,微阖双目,纤指拨弦。勾、挑、轮、拂......伴着娴熟灵巧的技艺,一曲《青花瓷》在古典乐器中流淌而出。清泠如泉的琴音,时而如珠玉落盘般清脆跳跃,时而似薄雾萦绕般婉转低回,耳熟能详的流行曲调被赋予了别致的古韵新意,仿佛青花瓷瓶上的墨韵在音波中晕染开来。一曲终了,依凤又继续投入到了《女儿情》的深情演绎中。琴弦震颤间,每个音符似乎带着千般愁绪与万种柔情,在空气中萦绕;时空界限仿佛在此刻消弭,唯剩一段穿梭千年的情思在琴韵中悠悠诉说,令人心驰神往,沉醉不知归处。



      随后,同样是来自越南河内工业大学中文系的2名学生歌唱组合黄长与李蓉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深情演绎了曾风靡一时的中文歌曲——《爱的供养》。两位歌者声线交织,默契天成。演唱间,二人时而目光相接,眼波流转间是无需言语的深切共鸣;时而并肩而立,将各自对歌曲的体悟与喜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跌宕起伏的旋律之中,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曾获评2021年“中国文化小大使”的阮祥英站立于活动背景板前,气度从容地朗诵着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她吐字清晰有力,节奏把控精妙,一开口便展现了非凡的气场,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舒缓低沉,抑扬顿挫间尽显大家风范,字字铿锵里充满自信与力量。声声吟诵并非简单的词句复现,如穿越古今的回响,恰是以声音为画笔,在听众心间勾勒出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直抵人心,令人折服。
        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德山表示,音乐无国界,音符中的情感、文化中的温度都具备直抵人心的磅礴力量。在中华文化中,不乏“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知音”不仅是对音乐的理解、认同与共鸣,更是心灵契合、文化互通的象征。今天,越南青年学子们用心演绎了华夏诗词的典雅韵律和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是跨越国界的精神对话,也是中越两个民族文化融合与心灵共鸣的美好实践。我们愿以此次主题活动为桥梁,持续推动中越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奏响中越文明交融、和声共鸣的新时代乐章,为“中越人文交流年”注入更多生动注脚。
      据悉,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中越两国都有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创新创造的追求、对世界和平的祈愿。此次活动恰逢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来临之际,恰好诠释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和“美美与共”的共同价值,将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共同发展。

以下为现场表演实录:
  1.琵琶弹奏《青花瓷》



 

2.琵琶弹奏《女儿情


3.男女生合唱《爱的供养


 

4.诗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